安徽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A类)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0555-8226038   

   maslgxx@126.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生资助

学生资助礼赞

2017-12-22   作者:李华东 田祖荫   浏览量:

学生资助,你是爱的事业、崇高的事业、伟大的事业,我赞美你!

你,诞生在爱的胎腹中,又以爱的名义洒下了爱的希望。在你茁壮成长10周年之际,我愿为你谱写一曲赞歌。

10年来,你伴着似水如烟的年华,走进每一名励志学子的梦中,来到他们书案前,照亮散发着油墨气息的书本。

10年来,你乘着满载深情的春风,走进每一名贫寒学子的心中,滴滴雨露滋润心田,孕育了无穷无尽的内生力量。

大德汇通天下,大爱普惠万家。学生资助,你用无私的爱完成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政府助学行动。这份功绩,前无古人,造福万代。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一幅宏大壮美的资助图谱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延绵铺开。

笔墨书丹青,大爱秀河山。为了帮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圆求学梦成才梦,党和政府作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

这一承诺,震古烁今,发中国千百年来第一声,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生资助的恢弘篇章。

这一承诺,一诺千金,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言必信、行必果的责任担当。

这一承诺,群贤毕至,各方力量在爱的感召下纷纷投入到助学的伟大事业中,汇聚成气势磅礴的助学力量。

这一承诺,成就辉煌,满足了每一个困难学生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基本权利。

这一承诺,坚定自信,大大提升了人民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信心,是我们向人类教育事业贡献出的成功的中国方案。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大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道路,我们没有理由不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成绩,我们没有理由不自豪。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是一座没有尽头的单向阶梯。每一分都是攀登,每一秒都是进步。回望来时路,纵然筚路蓝缕,纵然栉风沐雨。凝望脚下路,纵然春暖花开,纵然硕果累累。眺望远方路,只道无限风光,只道风雨兼程。

20年前的1997年,漂泊近百年的香港游子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百年国耻一笔洗刷,伟大祖国越发强大。

就是在那个火热难忘的1997年,学生资助悄然诞生。党和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

学生资助进入1.0时代。1999年,建立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这是利用金融手段实现学生资助的成功探索,解决了助学贷款在发放和回收方面的世界性难题。

上学不交费、种地不纳税。2006年,中国老百姓欢天喜地。这一年,国家废除了延续两千年的农业税,并且在西部地区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免费。

学生资助进入2.0时代。2007年,国家决定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学生资助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迎来了崭新辉煌的10年。

十年树木,枝繁叶茂,青春年华自有一番拼搏和作为。

2007年,奋进的一年,丰收的一年。这一年,国家连续出台了13项制度性规定,涉及大学生资助、职业学生资助、困难学生认定、勤工助学、新生“绿色通道”、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方方面面。

“两免一补”诞生了。2008年,义务教育保障范围从农村扩展到城市,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举国悲伤。在大灾大难面前,党和政府始终是人民最值得信任、最能够依靠的力量。学生资助在危难时刻站了出来。国家为地震重灾县的高中阶段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了学费,补助了生活费。

汶川地震注定难忘,不仅因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强的地震,更是因为在大灾大难中爆发的中国力量!

翻过2008年苦难与辉煌的日历,我们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2009年。这一年,学生资助又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进一步强化资助政策服务国家发展的导向作用。

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引导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国家全面实行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贷款代偿学费补偿政策;强我国防、壮我军威,国家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实施贷款代偿学费补偿政策;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中等职业教育开始免学费。

2010年,党和政府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未来10年中国教育发展改革的总路线图。

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翻阅整个教育史,你会发现,每一个特定的教育发展时期,都会催生一部纲领性文件,而紧跟着的是一系列措施落地有声。

2010年好事三连发。高校的国家助学金提标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了,普通高中也首次有了国家资助政策。

2011年又有三重礼。普惠幼儿园的困难孩子有了资助,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大学生有了资助,退役士兵上大学有了资助。

2012年为困难大学新生“补助车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设立了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中职学生免学费范围扩大,政策覆盖了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2013年,资助政策实现“大满贯”,资助政策覆盖了所有教育阶段。这一年,国家提出要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建立并完善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一整套制度,弥补了研究生资助的空白。

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干,一年接着一年干。2014年、2015年、2016年……资助的车轮慢慢向前、一刻不停。

来到2017年,歇下一直专注向前的脚步,当翻一翻学生资助走过的历史,我们悄然发现,学生资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像一条慈祥的巨龙盘旋在祖国大地上,像忠诚的卫士一样时刻守护着每个困难学生的求学梦想。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学生资助就像一粒种子,从破土发芽到扎根成长,一片叶子、两片叶子、三片叶子,一个枝杈、两个枝杈、三个枝杈……叶子越来越浓密、枝杈越来越繁茂。

从1997年到2007年,从2007年到2017年,学生资助走过了不平凡的两个10年,从崭露头角的第一个10年,到飞速发展的第二个10年,学生资助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切,都饱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擎一领。繁星点点参拱北斗,万物成长心向太阳。

资助是大树,大地输送养分。资助是花朵,雨露带来滋润。资助是大河,源头自有活水。

这大地、这雨露、这源头,就是党和政府,一心为人民的党,一心为人民的政府。

学生资助蓬勃向上的背后有国家财政的鼎力相伴,有一个深刻难忘的数字。

4%,一个令中国教育界为之感慨、动容、兴奋的数字。

4%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富有生命、预示希望的里程碑。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年GDP比例首次达到4%,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国家财政是一面引领风向的旗帜,是一泓新水长流的泉水,是一块凝聚力量的磁石。

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确保每一名困难孩子都能上得起学……

2007年至2016年,政府对各教育阶段的资助投入7200多亿元,占全国资助资金总额的70%。其中,中央财政达3800多亿元,占财政投入的53%;地方财政达3400多亿元,占财政投入的47%。

中央财政由2006年的21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552亿元,增长了25倍;地方财政由2006年的3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530亿元,增长了14倍。

千亿大行动,亿万人受助!回望历史、放眼世界,古今中外的哪一朝、哪一代、哪一国,能像今日之中国一样为困难学生作出如此之大的付出和努力!

我们坚信,扎根中华沃土,依托人民财政,学生资助的路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稳,越来越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大雁归来。在冰雪消融的时刻,万物复苏。

然而,春风十里不如有你。爱是力量,抵御了天寒地冻,改变了命运不公,让生命从此不再寒冷,充满阳光。

对于甘肃的魏祥同学来说,2017年的暑假注定是难忘的。小伙子不仅被清华大学录取,还获得清华至诚至深的资助。清华在给他的信中说:“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相信什么?

相信自己,相信生命,相信终会成就属于自己的不同凡响。

相信资助,相信学校,相信在处处透着人情味的中国,时刻有爱与情的相伴。即便踏着荆棘,却不觉痛苦;即便有泪可挥,却不觉悲凉。

这就是资助!不仅超越物质、超越温饱,更升华爱的教育,传递爱的力量!

资助的力量,源自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施展于全中国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机构中。中央、省、市、县、校,不论哪一级政府机构,不论哪一类学校,都有学生资助的身影。有困难找资助,不是一句好听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大国也得有大手笔、大部队。

10年来,教育、财政等部门联手推动各地各校建立学生资助机构。如今,中央、省、市、县四级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机构基本建立,学校也有服务学生的资助部门。

在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筹管理全国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工作。在各省(市、区)、在300多个地市、在2000多个县区,也都建立了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困难学生家中。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覆盖中央、省、市、县的学生资助机构,像庞大的根系一样支撑起全国学生资助这棵伟岸大树。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内陆到边疆,学生资助始终与教育相伴,始终与学生同在。

全国资助一盘棋。

炎炎夏日,县里的学生资助机构都在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忙碌着,为他们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他们提供路费资助,用国家的资助政策坚定他们矢志求学的决心,在炎炎夏日为学生送上一丝甘甜和清凉。

严寒冬日,大学里的学生资助部门都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多种多样人性化的帮扶,资助的温暖抵御了冬日的严寒,学生们不仅穿得暖了,心里也暖了。

春节除夕,总有一些大学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留在学校,无法返乡与家人团聚。在这个时候,学生资助部门不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还为他们准备年夜饭,与他们一起吃饺子,一起过大年。

山叠嶂,水纵横,怒风恶水挡不住资助情。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学生有困难,学生资助就会第一个站出来。

在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玉树地震、凉山泥石流、九寨沟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学生资助工作者都会第一时间关心那些家在灾区的学生。家里是否受灾?受灾程度如何?上学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资助?难能可贵的是大学会及时联系到每一个尚未入学报到的新生。电话这头是受灾的学生,电话那头是心急如焚的学校,一个电话把资助的关爱传递到几千里外。

录取通知书寄出之日,就是学生资助工作开始之时。虽尚未谋面,但已把学生的疾苦记在心间。亲爱的同学,不论是你在哪里,不论你遇到什么困难,学生资助永远是你值得信赖的朋友!这是所有学生资助工作者共同的承诺。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10年陪伴,温暖如你。

从2006年开始,东南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施杰老师就一直陪伴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边。10年来,施杰老师总是与他们一起吃年夜饭,一起敲响新年的钟声。十年如一日。施杰老师说:“我只是想陪在孩子们身边,想告诉他们,你不是一个人,我一直都在。”

来自湖北宜昌的“三峡好老师”陈发喜说:“我从小家境贫寒,读书最困难时,我的老师伸出了援助之手。”“雪中送炭,永生难忘。如今我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也是尽一份老师的责任。”1983年从教的时候,月工资只有30多元,除了生活开支,剩下的钱他都拿来给困难学生。30多年了,陈发喜始终没有停下助学的脚步。

与“三峡好老师”一样,山东威海的王振宏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同样也在助学的道路上坚持了30多年,少则一二百元,多则三五千元。她所说的微不足道,却温暖了很多困难孩子的心。

湖南平江县退休教师李赉如,从1996年退休至今,20多年来省吃俭用,捐款20多万元资助上百名贫困学子。2015年,她向平江县教育基金会捐赠了12万元的助学基金。她说:“我不伟大、不完美,我只是朴朴实实、傻乎乎地做我想做、该做的事。”

在祖国大地上,像施杰、陈发喜、王振宏、李赉如这样的学生资助工作者还有很多很多。在他们心中,困难学生是努力工作的动力,困难学生的成长是他们最大的欣慰。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学生资助把春天送给学生,可学生又何尝不是学生资助的春天呢?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对学生资助来说,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就是最美的“橙黄橘绿”!

苏东坡说“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孟子说“仁者爱人”。这或许就是中国人几千年遗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和精神密码。

资助,仁爱之心发出的仁爱之举。每一个学生资助工作者的仁爱之心,成就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学生的人。

向学生资助致敬!

向学生资助工作者致敬!

作为百年老店,中国银行对学生资助情深义重、爱心无限。2017年,中国银行连续第四次独家中标中央部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承办资格。10多年来,中国银行已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20多亿元,支持170多万名学生圆梦大学,资助100多名优秀贷款学生走出国门参加“彩虹桥”中外学生交流活动。

北京复兴门内大街1号,坐落着中国银行的大楼,大楼紧邻长安街。在其西南方向坐落着另一栋浑厚大气的建筑——国家开发银行大楼。他们兄弟俩近在咫尺、彼此呼应,为学生资助比翼齐飞。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举措,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役。国家开发银行把助学贷款业务看作夯实教育扶贫基础的固本之策。

近水更能解燃眉。

国家开发银行将贷款网点布在学生家门口,让高三毕业生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就能在家乡办理贷款。

与动辄上亿元的大项目相比,国家助学贷款这样的单笔小额贷款犹如“鸡肋”,不仅“没油水”,而且业务量繁巨,可谓徒劳而利小。

然,仁者以财发身。

作为全球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中国最大的对外投融资合作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自2007年成为首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承办银行以来,10年里对困难学生始终不离不弃,始终陪伴如一。

10年后的今天,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惠及全国26个省份、2273个县区和2905所高校的困难大学生,累计发放金额已突破1000亿元,累计帮助的困难大学生突破2000万人次。

心怀大爱,口传真情。国家开发银行用一条条纤细的电话线,把求学心切的困难大学生和国开行扶贫惠民的好政策紧紧连在一起。95593这5个数字承载了无数学子的期盼和希望,也承载着国家开发银行对学生无尽的责任和关爱。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热心助学的企业,把人民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在他们心中,借款学生不是普通的商业客户,而是亟须帮助的亲人;助学贷款不是一桩普通的商业买卖,而是服务社会的正义之举。

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善举,是对“中国”和“国家”两词淋漓尽致的诠释。这样的“国字头”企业,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为国为民,一举一动尽显国企风范。勇担责任,一丝一毫果真当仁不让。

2015年,中国银行荣获“年度最具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奖”和“年度社会责任最佳公益慈善贡献奖”等多项荣誉。2016年,国家开发银行获得“2016中国社会责任特别贡献奖”。

学生资助是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引燃全中国捐资助学的热情,汇聚全社会爱的力量。这红旗,当风挥舞,搅起来的都是情,卷起来的都是爱。

10年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的捐资助学规模逐年提高。

2016年的社会资助资金达到97亿元,10年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在全国,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用1亿元帮助困难的大学新生入学。

在江苏,全省2006年的社会资助资金约1亿元,2016年猛增到2.3亿元,10年翻了一番多。

在湖南,中国泛海集团从2017年开始,在4年内捐资2亿元,资助全省4万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

在浙江,浙江大学2016年筹集社会资助资金4700多万元,是2006年的16倍。

在河北,衡水中学2015年筹集社会资助资金670余万元,资助学生6000余人。

在宁夏,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从2006年开始每年资助北方民族大学20名贫困大学生。从2011年到2030年,投入2000万元资助高中贫困生。

在山东,90多岁的刘盛兰老人用拾荒和省吃俭用积攒的10多万元资助了100多名寒门学子,20多年始终如一,光荣入选“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到处春暖花开、蒸蒸日上的中国大地,有无数像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这样的爱心国企,有无数像泛海集团这样的爱心民企,有无数像宋庆龄基金会这样的爱心机构,有无数像刘盛兰老人这样的爱心公民……

他们的爱像绵延不绝的大河,共同汇入学生资助的长河中,浩浩荡荡,共同书写出一篇充满真心、饱含真情、洋溢真爱的资助大文章。

情深至此,无以言表。

为所有关心支持学生资助的社会力量点赞!

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海,春风化雨滋润芬芳桃李。

教育是爱的事业,是塑造灵魂的事业,从古至今就被赋予神圣的使命和光荣的职责。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为之奋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大道向前,不舍昼夜。教育关系着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但任务没有结束,反而越发艰巨。

公平优质的教育始终是人民所渴望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是奋斗目标,学生资助也永远在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

学生资助意识到,虽然基本实现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失学的目标,但不能等待观望,不能停步不前,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睡大觉。

学生资助,整装再出发!

全国资助一盘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的指引下,资助育人的理念一经提出,就点燃了全国学生资助战线“再出发”的热情。从此,学生资助有了新境界。

资助育人,学生资助进入3.0时代!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学生资助倡导励志教育,发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树立励志榜样,把奋勇拼搏、自强自立的精神注入每一个困难学生的血液中。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借助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资助将诚信的信条注入每一个借款学生的头脑里。借款学生就业后,履约还款,不仅为自己的信用记录加了分,还把诚信的种子随着就业的脚步撒播到祖国各地,诚信之花开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感恩是一种情操,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境界,一种素质。学生资助注重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每个受助学生都明白了“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的道理。

资助育人在行动!

河南省在全省高校持续开展“大学生诚信校园行”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以“诚实守信”为主题,开展诚信自强教育、金融基础知识教育和资助政策宣传。

山东省构建了“资困·励志·强能·善施”的资助育人模式。以资困为基础,注重过程育人,提升学生励志感恩的精神风貌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能力,使他们成长为有容善施、博爱乐群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川农业大学开展“百千万资助育人工程”,8年来共评选自强之星、公益之星和科创之星2188名,为8243人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面向14.7万余人次开展感恩励志教育。

华中农业大学的资助育人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形成了以“徐本禹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和以志愿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氛围。

新疆拜城县职业技术学校为困难学生提供资助,为热汗古丽·托乎提等多名有特长的同学制定了专门的成长计划,帮助她们拥有一技之长。

西南民族大学组织受助学生志愿者,组成资助政策宣传小分队进入西藏,把资助政策翻译成藏文念给阿爸阿妈听。

北京林业大学将所有受助学生组成阳光爱心社,为困难学生搭建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平台,在校内外开展公益志愿服务,回报社会。

北京交通大学成立自强社,组织受助学生开展“我爱我家”“爱心包裹”等活动,帮助受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提高实践能力。

各地各校齐努力,资助育人结硕果!

兰州大学2008级本科生杜双庆,先后获得“吉利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2011全国大学生技术创业大赛二等奖、2011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励志创业大赛亚军和“最具投资潜力项目奖”等,2011年被团中央授予“2010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

湖南大学2013级本科生格桑普赤,参加“岳麓书院少数民族学生讲习团”,组织开展支教和环保活动。

辽宁连山职业教育中心2006级张春涛,怀抱感恩之心,2008年参军入伍,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士兵”“侦察尖兵”“全军优秀狙击手”等荣誉称号。

陕西师范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刘洋,先后到18所西部地区小学进行支教,两次深入地震重灾区参与援助,是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2014年最美大学生志愿者。

西藏民族大学学生玉卓玛,感恩于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资助,积极参加义务支教、“雪域天使情系灾区”募捐、“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毕业后特招参军,关心驻地百姓献爱心,积极投入“春雷女童”的帮扶工作。2014年被授予“CCTV年度慈善人物”。

……

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在《摆渡人》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迪伦是一个孤独、痛苦的小女孩,她在寻找父亲的路上遭遇了交通事故。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惊恐地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眼前是满目疮痍的荒原。就在走投无路之时,她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个男孩的身影。就是这个男孩,带她离开了事故现场。后来,迪伦慢慢意识到,男孩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路人,他似乎是特意在此等候。从迪伦与男孩相遇那一刻开始,她的命运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

漫漫求学之路,学生资助就像那个特意等候着的“小男孩”,静静等候在每一个驿站,为困难学生下一程的求学路加油鼓劲儿、发光照亮。待到他们破茧成蝶那一刻,就能恍然顿悟,原来自己生命的摆渡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资助育人开启了学生资助的新篇章,是党的教育方针与资助政策的完美契合,把资助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峰。这些80后、90后就是资助育人最可爱、最美丽、最动人的硕果。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

不论走过多少长征路,不论取得多少辉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把“人民”二字镌刻在党旗上。

从太行山区到六盘山区,从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到新疆南疆三地州,从秦巴山区到大别山区……踏遍千山万水,不论走到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始终是困难群众,也牵挂着贫困学生。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教育、发展辩证关系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深刻体现了“民为邦本”的民生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像一缕春风吹进贫困学子心里,也像冲锋号吹进学生资助工作者心里,成为学生资助继往开来、大步向前的行动方向和精神力量。

如今的学生资助,羽翼丰满、枝叶繁茂,荫庇着亿万贫困学子。仅在2016年,就有9000多万名学生获得资助。9000多万名学生的背后是9000多万个家庭,是无数父母期待的眼睛。

学生资助,对老百姓的帮助是真真切切的,老百姓的获得感也是实实在在的,溢于言表,美在心里、美在嘴上。

2016年,贵州省盘县(现盘州市)滑石乡的小董(化名)考上了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他和父亲一起来到了县教育局,申请办理国家助学贷款。“这套程序连我都走熟了,家里3个孩子上大学,全是靠的助学贷款”,父亲说:“这在我们那个年代,真是想都不敢想。而现在,有了国家的资助政策,我跟孩子讲,只要你能考得上,就一定能让你上。”

广西上林县小彤(化名)的父母每年要为她上幼儿园的费用发愁。自从她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幼儿园免除了小彤的保教费,父母知道后非常高兴。他们说:“现在孩子读幼儿园只用管伙食费,一年就减少了3000多元的开支,真是解决了我们的一大难题啊!”

小洁(化名)是四川西昌学院2009级学生,她家有90多岁的奶奶和60多岁的父亲,经济十分困难,是学生资助解了她家的燃眉之急。她在信中说:“我们将深刻铭记这份爱,像雄鹰那样翱翔蓝天,像水手那样起锚远航,用更大的成功回报家乡、回报社会,让爱与关怀温暖整个世界,让这份爱永远传承下去。”

云南普洱财经学校的小叶(化名)在信中说:“感谢祖国,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是您给了我一道温暖的阳光!我一定在您的温暖的怀抱中飞得更高、更远、更顽强!祖国我永远热爱您,我将永远牢记这份恩情。”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让学生、让家长、让社会满意是学生资助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是不是满意是检验工作的试金石。

2015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总体满意度为89.81%,学生的满意度为90.97%,家长的满意度为82.99%,学校的满意度为95.31%,全社会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2017年5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得到有效资助吗?”的问题得到80.12分,在所有题目中得分最高。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平果县希望小学校长周标亮,曾是个接受邓小平同志资助的学生,他说:“从社会资助到国家行动,彰显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各种配套制度正在逐步改进和完善,我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信心,有这样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才能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不言的背后,却也能够德馨芳者,驰声走誉。

感谢那些传口碑、传正能量、为学生资助呐喊喝彩的媒体朋友!

“贫困生资助,让每个孩子都成才”“国家兜底,让寒门学子不寒心”“学生资助政策,一个都不能少”“绿色通道畅通、资助政策到位”“信任为扶贫助学打开一扇窗”……

这一篇篇温情四溢的报道,把学生资助的正能量散播到四面八方,散播进千家万户。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弗能夺也。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财经报》、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众多主流媒体,成为发展的“推进器”、社会的“黏合剂”、正能量的“扩音器”。

媒体助力,学生资助声名远播、香远益清!

踏上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伟大梦想呼唤我们继续奋斗。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复兴大业激励我们砥砺前行。不忘初心,是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追求。牢记使命,是共产党人始终恪守的本分。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迎来了走向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中国,站起来了、富起来了,更开始强起来了!

忆往昔,雄关漫道真如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勇敢无畏的中国人民翻越了数不清的“娄山关”,打下了数不清的“腊子口”,以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看今朝,人间正道是沧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朝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大步向前。

待明日,长风破浪会有时。今日之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13亿“实干家”的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资助。

学生资助,帮助困难学生实现“求学梦”,实现“成才梦”,实现“中国梦”。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学生资助永远在路上,目标永远在前方。精准资助、资助育人、依法资助……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学生资助还将收获更丰硕的果实,取得更骄人的成绩。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永不停息,这是大自然再平常不过、却蕴藏巨大能量的自然规律。不论春夏秋冬,不论黑夜白昼,可敬、可爱的学生资助始终不忘初心,始终温暖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李华东 田祖荫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2月22日 03 版)

通知公告 更多